目前分類:免疫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干擾素(Interferon)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桂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1957年,英國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兩位研究人員發現,當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產生某種蛋白質在細胞間傳遞訊息,“干擾”病毒的複製,同時警告鄰近正常的細胞,提高警覺,以防病毒入侵,此種蛋白質稱為”干擾素”。

一、干擾素特性:
干擾素(Interferon,簡稱IFN)是一種醣蛋白,分子量在20000~40000 Dalton之間,抗酸、耐鹼力高於一般蛋白質。在正常組織或血清中通常測不到干擾素,但被病毒感染啟動免疫反應後,干擾素是最早被製造分泌。

人和其他動物皆可產生干擾素,但人類疾病需要的是人體產生的干擾素,無法用其他動物分泌的干擾素治療,具有高度的種屬特異性。

干擾素在人體的含量極低,早期無適當的方法大量產製,因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干擾素得以量產製造進而能廣泛地應用於醫療。

二、干擾素類型
根據其來源和結構區分
1.Ⅰ型干擾素-α干擾素(IFN-α)由白血球產生,有抗病毒作用
                        β干擾素(IFN-β)由纖維母細胞產生,具抗病毒作用。
                        兩者結構類似,也較穩定。

2.Ⅱ型干擾素-γ干擾素(IFN-γ)由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產生,
                      具抗病毒、活化吞噬細胞、誘導MHC分子表現功能。

目前醫療用的干擾素均為人工合成,方法包括藉由刺激人類白血球細胞進行生產及純化、化學合成以及基因工程而製成的。所有干擾素中,最常使用的是IFN-α,在癌症免疫治療,獲得良好的成效。

三、干擾素的功能
1.抗病毒
細胞感染病毒後分泌干擾素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核酸密碼的轉錄及分解病毒的核酸,促使這些細胞能防止受到進一步的感染。
2.抑制癌細胞生長
(1)能增強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力。
(2)加強免疫細胞辨認癌細胞,使癌細胞更容易被消滅。
(3)使癌細胞生長停滯,抑制癌細胞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
(4)影響約40種和癌症生成有關基因的表達。
3.促進細胞分化
4.增強免疫力
(1)調節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及抑制性T細胞的功能,增加殺手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對感染細胞的辨認,並予以殲滅。
(2)影響第一型主要組織配合複合體(MHC-I complex)在肝細胞的表現,進而促使殺手型T細胞對病毒抗原的成功辨認及反應。
(3)增進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的活性,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四、干擾素的治療
經醫師處方配合施用,常見的投藥方式為肌肉或皮下注射。
一般療程要注射 (肌肉或皮下) 300萬到1,000萬單位,每星期至少三次,時間長達六個月至一年的連續治療。
健保局目前不給付干擾素的治療費用,病人須自費選擇使用。

五、干擾素目前的應用
1.病毒引起的疾病:B型及C型肝炎、濕疣(俗稱菜花)、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為愛滋病患常見的腫瘤) 等。
2.癌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黑色素瘤、腎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
3.神經失調:多發性硬化症。

六、干擾素的副作用及處理原則
1.類似感冒般的症狀:發燒、疲倦、發冷、頭痛、肌肉酸痛、嘔心、食慾不振。患者需多喝水、多休息、熱敷、按摩及做一些體操來放鬆肌肉的壓力。若有食慾不振現象,則可少量多餐、吃些薄荷或酸性的糖果來改善胃口。
2.掉髮 (約15%)。
3.精神憂鬱症狀:產生過躁鬱症及憂鬱症,情緒不穩定、易煩躁、失眠 (約15%),必要時可服用抗憂鬱劑以獲得改善。
4.骨髓造血系統機能:α干擾素會抑制骨髓造血系統,治療期應要注意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降低的變化。必須定期抽血檢查血球數目,若太低,則需調整劑量或停止使用。
5.甲狀腺低下或亢進:約5~10%,定時抽血檢驗甲狀腺素,必要時可尋求新陳代謝科醫師輔助評估治療。

使用期間有任何身體方面的不適症狀,都必須回診,密切與醫師討論使用狀況,適時調整劑量,切勿私自停藥。

七、使用干擾素的禁忌
1.對干擾素製劑過敏者。
2.嚴重的心臟病,易產生對心肌直接傷害的作用,產生低(高)血壓、休克等間接作用。
3.嚴重的肝、腎或骨髓功能不良。
4.癲癇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到傷害。
5.正在或最近曾用免疫抑制治療之慢性肝炎患者。
6.計劃近期內進行異體骨髓移植的慢性骨髓白血病人。
7.自體免疫的慢性肝炎。

八、干擾素與抗體的區別
干擾素與抗體皆為蛋白質,同時具有防禦病毒感染、調節免疫力的功能,但其產生的時間及作用機制有所不同,其比較如下:

干擾素具抗病毒、抑制癌細胞生長增殖、調節免疫力及抗腫瘤作用。當病毒侵入人體後,正常人會產生干擾素加以對抗,阻止病毒在體內蔓延,對於肝炎患者所能測得干擾素的量極低,顯示體內干擾素分泌之能力,趕不上病毒大量複製的速度。

 

九、參考資料
1.李安凰 藥師,藥師週刊1113期。
2.褚佩瑜編著,1998年9月第一版,免疫學,藝軒圖書出版社,第五章13~15頁。
3.大紀元,香港報紙新聞,醫療保健2008/03/12(http://hk.epochtimes.com/8/3/12/78770.htm)。
4.台北榮總,內科部腫瘤科,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發展基金會 (http://www.tccf.org.tw)。
5.朱啟仁(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科醫師)健康小百科,干擾素治療慢性C肝中時電子報 (http://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interfir.htm)。
6.蔡清欽 2010/05/26,治C肝 長效干擾素併雷巴威林有效,台灣新生報(http://tw.myblog.yahoo.com/jw!qS … g–/article?mid=989)。
7.維基百科,干擾素(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9%B2%E6%93%BE%E7%B4%A0)。

請參照干擾素(Interferon)-下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6 Tue 2013 23:03
  • 補體

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 -上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李岱威/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補體是一群血液中的蛋白質或糖蛋白,主要是由肝臟製造後以未活化的狀態分泌至血液中,直到病原體入侵或發炎情形時,經過酵素切割及活化後,便可進行免疫相關的功能。補體系統中有多種不同的補體單元進行作用,各個單元主司功能不同且進行分工,彼此的交互作用對於動物及人體的非專一性免疫系統有十分重要的貢獻,同時也可以跟抗體作用及活化B淋巴球,與專一性免疫系統進行連結。

其主要的功能有:
(1)撲殺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或異常細胞
(2)調理病原體性質,像是經由抗體中和後的病原體,能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3)激活免疫相關細胞,促進各種免疫反應,如:發炎反應、分泌調控免疫作用物質、使白血球加速通過血管等。

補體系統的活化主要由入侵身體的病原體所引發,補體可直接與病原體表面的特殊物質,如表面的醣蛋白或細菌的細胞壁成分進行結合,或經由與病原體結合的抗體複合物來活化補體系統。不同誘發物活化的途徑跟參與的補體單元略有差異,在進行撲殺病原體時,其主要活化的關鍵是補體單元C3。

C3經過活化後可分割成C3a及C3b兩個單元,C3b可與其他補體成員形成補體單元C5的切割酶,C5經切割後會活化並召集C6、C7、C8及C9等成員,以形成膜穿孔複合體(membrane-attack complex, MAC)。

MAC可以附著在病原體的表面進行穿孔,使環境中的水分大量進入病原體,破壞病原體體內的滲透壓、生理功能跟代謝,藉此撲滅病原體、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或癌細胞等 



補體系統可在身體初遇到病原體時便可以發揮功效,不像專一性免疫系統需有持續病原體刺激後才能抵禦病原體的入侵跟擴散。然而,日後若有抗體參與免疫作用後,則可更快激活補體系統的作用。

一般相信,補體系統活化的多條路徑及多種單元間彼此會有交互作用,是為了能在第一時間快速消滅不同種病原體的非專一性免疫特性,以及協同稍晚才誘發的專一免疫系統。

然而,病原體也會針對補體系統的免疫反應產生共同演化,以便逃過被補體辨識或撲殺,特別像是病毒需要感染細胞以達到其複製繁殖的目的。

這類病原體所使用的策略有:
(1)分泌蛋白阻斷補體作用:其分泌的蛋白類似於補體系統負責調控或抑制作用的單元,特別是針對C3b進行抑制及干擾,使正常補體系統無法發揮功能
(2)病原體表面進行修飾:特別是感染白血球的病毒種類,會修飾自身表面如同正常細胞一樣,使補體系統無法辨識及活化
(3)干擾抗體與補體間的交互作用:病原體可以箝制抗體誘發補體反應的部位,導致即便被抗體辨識,也無法利用補體系統進行撲殺作用;或是分泌特殊蛋白附著在其外面,使有作用的抗體反而無法附著,藉此使免疫反應的機能失效。

補體缺失是一種補體基因突變的遺傳疾病,患者會因缺失不同的補體基因而有不同程度的病況。

常出現的病徵有持續性的細菌感染,或身體出現周期性的化膿現象。

特別是補體單元C3出現缺失所導致的病症最為嚴重,這類病人的補體與抗體作用的免疫機制會受到干擾,因此自幼兒期便會持續受到細菌感染。另外有些補體缺失疾病的主因是調控補體的蛋白出現異狀,導致身體出現自體免疫或過度免疫的情況發生,這類病人會出現水腫、腹痛及呼吸道受損,嚴重時可能有休克現象發生。

這些補體缺失的遺傳疾病和患者案例,提供了不同的補體缺失後所導致的結果,近年來科學家及醫師們藉此逐漸明朗補體系統間各個單元的關係及作用。

請參閱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 -上

參考資料:
1.免疫系統http://210.60.246.140/bio/PDF/grade3/6-1.pdf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兼課教師管郡潔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DC),因外形如神經細胞樹突般突起而得名。目前被認為是免疫系統中最具抗原呈獻能力的細胞,雖然數目極少,約佔血液中白血球的0.2%,但其控制免疫反應的能力卻不容忽視。

最早發現樹突細胞的是德國學者蘭格漢(Paul Langerhans),不過真正命名並確認其免疫功能,則是由美國學者史坦曼(Ralph M.Steinman)完成。一般來說,樹突細胞的起源可分成兩種途徑:(一)源於骨髓幹細胞的樹突細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又稱為傳統樹突細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是由骨髓幹細胞分化而來,受到細胞激素刺激後才會形成成熟的樹突細胞。一般所熟知,部分單核球除了變身為巨噬細胞,在必要時刻亦能分化為樹突細胞;此外在皮膚表皮層亦有稱為蘭格漢氏細胞(Langerhans Cell)的樹突細胞,其在骨髓形成後經血液再進入表皮中擔任前哨偵測員的角色。(二)源於淋巴幹細胞:起源於先驅淋巴細胞,此類型的樹突細胞能釋放大量第一型干擾素(TypeΙInterferon),在抗病毒作用中頗為重要,又可稱為漿細胞樣樹突細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分化後通常分佈於淋巴組織中。

通常偵測到病原體的樹突細胞會將其吞入並切成碎片,再將抗原(即使量少也可以)結合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MHC class II),共同呈現在細胞膜表面給未活化的輔助者T細胞。有趣的是,抗原在與樹突細胞接觸時通常已決定了輔助者T 細胞的功能。研究證實,不同的抗原結構能促使樹突細胞釋出不同細胞激素以決定T細胞的功能。例如,抗原若具有CpG motif通常會刺激第一型輔助T細胞的發生,其真正原因是CpG motif先刺激樹突細胞分泌較高的IL-12 ,在IL-12的作用之下,能導致輔助型T細胞的成長和作用。

雖然科學家對於調控樹突細胞發育與功能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科學界早已嘗試利用樹突細胞治療各種免疫相關疾病。例如,研究發現,某些藥物在試管內能夠刺激體外培養的樹突細胞分泌較高量的IL-10,因此具免疫調節的功能;利用這些免疫調節的藥物,可能在器官移植時有所助益。另一方面,也有人藉由攜有腫瘤抗原之樹突細胞作為疫苗,進行惡性癌症之人體臨床試驗。目前許多臨床試驗結果均顯示,這種治療方式對部分病人頗具有治療效果,且其副作用及毒性亦低。因此,以樹突細胞為基礎之免疫治療,似乎已被認為是頗具發展潛力之治療法。

參考資料:
1. T. Doan, R. Melvold, S. Viselli, C. Waltenbaugh原著,林春福等譯(2009),最新圖解免疫學。
2. J. Banchereau撰,黃榮棋譯(2003),「免疫系統的長手臂」,科學人2003年1月號,第68-73頁。
3. 蔡幸娟(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4 Mon 2012 23:24
  • 免疫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