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把FB發文放在這兒,自己比較好搜尋~

太久不務正業,今天要來發正經文~先說今天的發文是我自己亂想的,寫的時候聯想到博班有些課堂Paper應該可以找到今天我的問題的理論或答案,我太懶了,之後再去查查。
話說今天下午我們協辦的研習,讓我好好思考這件重要的事,就是【發現問題到底需要哪些能力?】
有一種探究教學方式是,給大家一些材料,讓大家思考我可以探究甚麼?我之前就有用過【法國IBSE探究的方法來玩豬心的探究】
但是今天,我的好奇是,其實看到這些材料,我一點都不好奇耶!然後老師就叫我問問題去探究,我就依照探究要有的架構生出可探究的問題出來,我很好奇,這就叫做發現問題嗎?可是我對自己生出的可探究問題覺得一點都不好奇呀~~這也叫探究嗎?
這和真實情境也差很多吧!而且這樣就能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嗎?他培養了哪些能力呢?(奇怪,為什麼我之前竟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所以今天我就好好思考了一下,要發現問題,我發覺自己的步驟是,先1.會觀察 2.能好奇 3.會提問 4.能問出可探究的問題。
(一)那要如何學會觀察呢?
老師可能要依照學生狀況,一步步教學生觀察
1.表格式的觀察(讓學生根據學習單的表格練習觀察-->
或常用的5W2H
2.問題指引的觀察(問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去觀察記錄)
3.開放式觀察(這是終極目標)
當然觀察還包括
1.使用工具
2.教學生蒐集的方法(如何減少誤差、如何測量)
3.紀錄的方法
4.辨識那些是重要的訊息
(這就要事先知道新手和專家觀察的訊息有何不同)
(二)那如何引發好奇呢?雖然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但是在太多資訊
與知識的刺激下,教學要能引起好奇,也要有一些技巧。
最能引發好奇的是提問,但是怎樣的提問才能引發好奇呢?
我自己覺得,能引起認知衝突的提問最能引發好奇(就是我指導
教授的DSLM啦~~我是個容易被洗腦的人~~不過,改天來分享
他的架構),
因此,教學時讓學生比較或預測,當比較結果有不同時,人類自ˋ 然會想再問為什麼不一樣?(愛思客出版探究55,內有許多思考圖表可幫助比較,我覺得簡單的vee圖或者佛瑞爾模型都很好用)
另外,當實際狀況和【預測】不同時,也會想要追問。
所以,最好找到學生所具有的另有架構(和科學家不同的想法),
然後讓他預測,當預測有所不同,就會感到好奇。
(三)感到好奇之後,自然會問為什麼?但是如何把好奇轉換成【問題】呢?
其實仔細想想,問問題是很高層的能力。
因為簡單的話,只要問【為什麼】就好了,
但是高層次可探究的問題,中間已經經過了很多步驟。
他需要辨識觀察時的眾多資訊,提取腦中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進行大量的比較,然後產生問題。而且過去的理論,可能還要經過操弄預測,才能和眼前的觀察進行比對,以產生問題。
想到這裡,忽然對過去的自己感到羞愧,我一直要學生提問,搞甚麼呀!我根本沒教過他們如何提問呀~我這個大笨蛋。
因此,如果要教孩子提問,我們˙先得了解孩子過去經驗和他們學習過的理論。
並在他們提問前,先用問題確認他們是否確實有過去經驗或學習過的理論是可以成功提取的,如果提取不了,表示過去的學習或經驗並未成為孩子的長期記憶,則老師需要補充學生這個經驗。
而過去學習的理論部分,也許需要多於一種理論,則學生不具有的部分,可由老師用其他方式給予,講述或文本或實驗皆可。
前面這些都具備之後,就簡單了,
只要給學生幾個問問題的模板,和好壞問題的示例,也許也許也許學生便可稍稍順利一些產生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